远去的狩猎故事
孙少如(柳河农场)
农场小镇散步的人们经常能在公园中、林荫路上遇到或一只独处、或两只相伴、或三五成群的野生山鸡,与它们有时驻足相视、有时相向而过。山鸡神态悠然自得、波澜不惊,而人们的欣赏喜爱之情却溢于言表,和谐相处的场面动人而暖心。野生动物能与人栖息一处且相安融洽,这在几十年前不可思议。这不禁让我想起与其截然相反的没有温情却充满血腥的往事——三十年前的一次狩猎经历,虽渐行渐远却刻骨铭心。
我们农场地处小兴安岭西南麓,属半山区,境内山水林资源丰富,动植物群落多样,1960年建场前这里散居着许多以狩猎为生的猎户。建场后猎户们弃猎而从事农林牧业,但因猎枪在手有时难免手痒,每到闲暇季节便进山重操旧业。所以,三十多年前我们农场这里的狩猎活动还很多。我平生经历的惟一一次狩猎就是那一时期某年深秋的一天。记得那时我们森调队几人,在作业区附近选择一个窝棚作为中午休息之所。窝棚住着一位携有猎枪的姓许的炮手,能称为炮手的是猎手中枪法及狩猎经验达到相当高水准的人。许炮靠一车一马一犁,在距窝棚几百米远的林缘地带种了几亩小开荒地玉米。正值玉米即将成熟,每晚都有成群的野猪来偷食玉米。我当时想他种玉米是为了生计,手中的枪是为了护秋保收防范野兽用的,但后来知道他种玉米是为引诱野猪前来而便于射杀。当时徐炮用的是下地枪的狩猎方法,这种方法要在没有人经过的地方使用,选择野猪频繁进出的耕地边缘把猎枪绑在一棵树上,板机拴上绳儿,绳儿的另一头绑在枪口前约30米的另一棵树上,绳儿离地面有二十多厘米的高度,枪口角度调整到击中野猪要害处为宜,当野猪走过碰到绳儿后扣动板机就能将其击中。一天早晨我们来到窝棚,神态有些焦急和兴奋的许炮对我们说,他己查看完地枪,打着一头野猪但受伤跑进林子里去了,从流血量感觉伤的很重,估计现在己经死了,大伙帮我抬回来。来到现场许炮端着猎枪小心地带着我们沿着踪迹向林中寻找,我们几个小心地跟着,看着地上的血迹,想着未知的场面,我的心里既好奇又害怕。果然走出不远发现已经死了的野猪,看上去足有200公斤,流完最后一滴血的这个林中霸主,没有临死前的挣扎,如熟睡般卧在那儿。大家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这个家伙抬回窝棚,随即开始剥皮、肢解、煮肉。平时寂寞而简陋的窝棚,那一天如杀年猪一样热闹,我们也破例没有进山作业。可正当我们大快朵颐享用野味之时,光天化日之下许炮的那块玉米地竟被野猪群践踏拱掘得一片狼籍,可仔细一看却没有啃食玉米的痕迹。向来只有晚上才来偷食玉米的野猪,因伤及同类竟如此的疯狂,让惹了祸的徐炮和参与此事的我们倍感恐慌。害怕野猪再对人实施攻击,许炮遂卷起铺盖、带上余下的野猪肉赶着马车仓惶逃跑回家,我们也暂时转移他地作业。
这次经历和听到过的许多狩猎故事一样凶残而野蛮,其血腥之气无疑会更加增添人与动物的敌视情绪和彼此的戒备心理。现在,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农场人富裕了、文明了,人们再也不以野味为美食,而心中向往的是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家园。近些年来每当秋季玉米成熟时节,农林交错地带夜晚常有野猪出没边吃边遭踏玉米,虽有损失但农户从不伤害它们,而是燃放烟花爆竹进行驱赶。农场从前常见的狩猎用的不仅猎枪早已没有了,就连捕野兽用铁夹和捕鸟用的网、夹子、弹弓现已在我们的生活消失,狩猎现象也随之绝迹作古。因人们对这些野生动物诚心示好,能够分辨善恶的它们,也欣然接受了人类友好的态度,所以才有了人与山鸡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在农场说起人与动物的关系,所听到看到的都是和谐相处的感人事儿。
农场有个职工老邵,开了一个在当地最大的饭店,生意做得红火闻名当地,而救助野生动物的故事更是让人津津乐道。2014年秋天一个大雨过后的早晨,老邵开门准备一天生意的时候,发现院中有一只俯在地上的半大猫头鹰。当他走上前,这只小鹰双眼露出恐惧神色,踉跄着走几步却飞不起来,抱起才知道这个小家伙头部受了伤,可能是因为晚上下雨视线不清撞到什么东西弄的。当他抚摸着它的头,这只小鹰的眼神似乎由畏惧变成了一种求助,而他的恻隐之心也油然而生。此后老邵每天为它换一次治伤的药,同时切些肉给它吃。这期间邻里和朋友劝他说“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添晦气,赶快仍掉!而他却说“猫头鹰进宅——有缘才来”。善良而固执的老邵没听那些歪理邪说,精心照顾这只小鹰半个多月,终于把它的伤治好并放飞。此后,这只猫头鹰不时地在老邵家前后盘旋、或蹲在栅栏及树梢之上,老邵也总是如关爱自己的家禽一样,给它放些碎肉,它也总是像回家一样从容笑纳。农场电视台跟踪采访了此事并编辑制作了一个专题片,在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栏目播出。这下老邵成了“名人”,他的生意为此更加火爆,这个猫头鹰不仅没让他沾上晦气,而且还给他带来了滚滚财源。老邵的另一救助动物的故事发生在2017年4月初的一天中午,一辆车载着一波客人来到他家饭店就餐,其中一位拎着路上检到的一只受伤的野生大雁,让老邵给加工烹制。看着那只受伤大雁,老邵又动了悲悯之心,与客人商量只要把它留下,这顿饭免单。客人一听有这么好的交易便痛快答应了。经过他精心照顾近一个月,这只大雁翅膀上的伤终于痊愈。放飞之日,引来农场好多人围观;大雁恋恋不舍地几次起落后才离去,望着直冲云霄的雁影,老邵脸上的笑容比云霞还灿烂。每次和老邵说起这两件事儿,他说自己从来没有图什么、没有在意过什么;但他已经将善待动物的爱心播撒到了整个农场和周边,人们在不经意间被他感动着,而爱护野生动物意识已在这些人的心中潜滋暗长着。
狩猎故事已经远去,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不仅让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的进步,生态文明也随之提高。我们相信,走过繁衍生息的悠远历程、历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法则、渡过人类无度捕杀劫难的这些野生动物群落,理应在崭新的时代,成为同一片蓝天下与人类相融相处的朋友,成为绿水青山中的不可或缺的生物骄子,成为金山银山中光鲜华丽的多彩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