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尽的绥棱情
方迪(管局机关党委)
“诺敏河清鱼戏水,四平山壮鹿鸣天。山花烂漫蜂飞舞,野果飘香蝶满园。”这是一位绥棱农场中学教师描写家乡的诗句。漫步在场区街道,混着花草之香的黑土气息扑面而来,立刻使人神清气爽。初识北大荒,我是在著名诗人郭小川饱含深情的诗句中读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2015年我有幸来到绥棱农场工作、生活。初来乍到,我被分配到农场宣传部工作,通过摄像机的镜头,记录着这几年农场的发展与成长。
秋天的绥棱农场欣欣向荣,硕果累累,依附在诺敏河的两岸,坐落在小兴安岭脚下的绥棱农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每至周二大集,纯绿色的山特产品应接不暇,每年我都会大包小裹的买上几包,给远在老家的父母尝尝鲜。农场有天然林1.7万亩、人工林6700亩,林下资源丰富,天然生长着蘑菇、木耳、猴头等多种食用菌,蕨菜、黄花菜、老山芹等多种山野菜,经过名厨加工一番可制作成各种菜系和各种风味小吃,美不胜收。通过劳动致富,绥棱农场职工王凯,生性倔强,大胆尝试,甘愿做一只逆风的蝴蝶,通过不断摸索、尝试,将自家的东北参茸山特产品专营店做的有声有色。并在农场组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报告会上作了经验交流,镜头下,我看着这个果敢、干练、身材娇小的女孩,心生羡慕,心想,这应该是北大荒儿女该有的样子吧。
2016年随着隔阁山水库兴建,绥棱农场积极盘活旅游资源,把朝鲜族风情园面向全场公开竞价发包。困难职工王凤军将风情园改建成王大个农家院,并学习种植黑木耳、酒葡萄、池塘养鱼、蔬菜采栽、大鹅养殖等,铁锅炖大鹅成为冬季农家院的又一个招牌菜.经过两年的规划建设,王大个农家乐充分发挥返璞归真的农家旅游优势,新引进的坑烤更是吸引了周边游客的光顾,通过兴办农家院,王凤军形成了种、养、销一条龙服务的立体致富模式。全年接待游客1400余人次,营业额达7万余元。依托资源优势,绥棱农场大力发展自营经济,帮助职工群众实现了“造血”式的创业致富。
在距绥棱农场八公里的实验站,原省长李范五在绥棱农场期间亲手栽下的松树、白桦树、杨树茂盛挺拔、自拱成型,百姓们亲切地称之为“省长林”。为丰富农场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也为纪念李范五同志在绥棱农场劳动改造的700多个日日夜夜,农场围绕以人为本、以绿为体、以水为线、以史为魂的设计理念兴建了这个公益性园林。厚重的革命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它不仅成为职工群众休闲胜地,更是人们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
每至农忙,绥棱农场的田间地头又是另一番景象。镜头下,现代化的农机装备在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上穿梭奔忙,仿佛诉说着农场经济的繁荣富强。自2015年以来,绥棱农场通过国家补贴及个人出资的形式,累计使用资金近3000万元,购置插秧机、收割机、大马力拖拉机等各类现代农业机械570余台(套),使全场农机总动力达到了2.3万千瓦,旱田农业机械率达到了100%,水田农业机械化率达到了98%,全面推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进程,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全场农业机械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
腰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百姓富起来。随着职工群众的生活富足,越来越多拥有私家小汽车、出省游玩的农场职工变多起来。腰包鼓了,农场职工的思想境界也在不断提升。肖盛是绥棱农场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自1970年开始,他义务为百姓理发, 48年来,他用坏了6把理发工具,义务理发4700余人次,为群众节约资金3万余元,以他名字命名的“肖盛爱心工作室”和“一把理发刀,一个工具箱”的故事在农场成为美谈。像这样的人和事在绥棱农场还有很多,“感动龙江”人物姜松、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邹德海、“感动北大荒人物”成晓萍、总局第九届“十佳公仆”杨志诚……他们的故事平常又震撼,他们的精神历久又弥新。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诠释着北大荒精神,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
新春临近,场区内张灯结彩,正是万家灯火团圆时,一辆满载年货的农业直通车开往一处处养老院和孤寡老人、困难职工家中,欢声笑语、温情满满,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热情的拥抱,温暖着每一位职工的心,串联起农场与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
时光飞逝,我已从一个青涩懵懂的大学生转到而立之年。回首过往,心中无限感激涌上心头,借着农垦“两化一改革”的东风,我相信绥棱农场的明天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