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一手抓防疫不放松,一手抓生产不动摇”工作部署,充分发挥组织化、规模化、科技化、信息化优势,北大荒集团于2月26日至3月7日开展“科技在线助春耕”活动,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创新科技服务方式,组织相关专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在线指导、政策解读、信息发布、线上答疑等服务,助力垦区春耕生产。此次活动由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徐学阳担任总指挥,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郭宝松担任副总指挥。
“科技在线助春耕”活动由垦区多个部门联动共同完成。首先,在北大荒农业频道播放由黑龙江省农科院制作的《现代农业新技术系列科普动漫片》。此动漫片共10集,分别为《龙稻屯的故事》《俺村的玉米合作社》《大豆种植小九九》《小土豆增效记》《小木耳大产业》《小西瓜大身价》《种苜蓿养牛羊》《奶牛场大变身》《牛倌父子养牛记》《胖婶养猪记》,涉及种植、养殖、经济作物种植方面科普内容。其次,开设访谈节目、专栏与热线电话。在农垦广播电视台开设访谈节目,邀请农垦科学院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就种植、养殖等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在“微观北大荒”微信公众号开设“科技在线助春耕”专栏。同时,设立种植、养殖专家热线,及时解答农户电话咨询。第三,在快手APP开通《科技在线一帮一》互动平台,通过搭建大小屏互动平台,安排直播主播与科技专家在线互动解答,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线上线下交流的渠道。同时,在《北大荒日报》推出“聚宝盆春耕特刊”,就备春耕有关内容进行重点宣传,相关内容在“微观北大荒”和“北大荒日报”微信公众号同步推出。在北大荒农业频道推出《黑土地》春耕专题,就备春耕有关内容进行重点宣传。
活动中,垦区报、台、网、微、端等媒体平台将精心策划、整合资源,全方位推进“科技在线助春耕”主题宣传,通过开设专题、专区等方式,宣传好活动的意义、目的、方式及活动动态,展现好垦区“一手抓防疫不放松,一手抓生产不动摇”的生动实践。同时,加强与央媒、省媒沟通协调,积极做好“科技在线助春耕”活动的对外宣传,扩大此项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助力垦区备春耕工作顺利开展。 (东山)
在快手APP《科技在线一帮一》
互动平台解答专家姓名及专家热线
穆娟微
农垦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所长、研究员
13836663400
井旭源
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
玉米资源室主任、推广研究员
13704867985
王德亮
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
大豆中心主任、研究员
13069939519
徐 宁
农垦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马铃薯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15590867902
郑安波
农垦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食用菌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15046659373
王明明
农垦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副研究员
18645012822
蔡敦江
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
书记、研究员
13114545858
刘立成
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研究员
13204512168
孙晓玉
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研究员
13054291883
陈国福
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养猪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15635123717
水稻植保专家:穆娟微 二级研究员,黑龙江省第十三、十四届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现任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
黑龙江省有害生物生物防治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称号,并被聘为九三学社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宣讲团成员。
近年来,主持、参与各级课题32项,包括“三江平原稻区化肥农药智能机械化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种子、种苗与土壤处理技术的集成与示范”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荣获各级科技奖励19项,其中省长特别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3项。主编出版《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植保技术》等专著、内部图书近30部,发表论文50余篇,植保科研成果累计推广应用达2亿亩以上;同时,还通过电视、广播、电话、网络、田间地头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指导,15年累计培训达100万人次以上,得到种植户的广泛认可,保障了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稳步增长,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玉米专家:井旭源汉族,1963年9月生,山东垦利人, 1986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现任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作物所玉资源室主任,推广研究员,第九届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专家。
现从事玉米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工作,育成垦粘7号、垦粘8号、垦科玉5号、垦裕甜1号四个玉米新品种。垦粘7号在2017-2018年被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鲜食玉米苗头品种大面积推广,垦粘8号在2019年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第三、四积温带”鲜食玉米主导品种推广。
大豆专家:王德亮 男、1964年1月出生,籍贯山东省东阿县, 1986年毕业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系,大学本科。毕业以来一直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从事大豆育种与栽培研究,现任大豆中心主任、研究员。
主持农业部、省、农垦总局等多级课题。至2020年共培育出82个垦丰、垦豆、垦科豆系列大豆品种,其中国审品种8个。至2019年垦丰(豆)系列大豆品种已累计推广7500多万亩,新增社会效益45亿元人民币。垦丰16、17、22、23、25等品种先后获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农业部丰收奖三等奖二项,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先后获得农垦总局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技工作者;2016年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豆育种团队获2014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第13届劳动模范集体”。
马铃薯专家:徐宁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马铃薯研究室主任。
总局重点学科“马铃薯栽培学”后备带头人,黑龙江垦区农技推广(马铃薯)专家组成员,参与各项国家、省、总局课题20余项,其中主持课题3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 1篇,中文核心4篇;获得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鉴定科技成果8项;申请专利6项;撰写技术规程1项。
食用菌专家:郑安波 副研究员,现任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室主任,中共党员,主要负责垦区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
近几年,主持项目有总局科技攻关项目《食用菌高产优质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总局农发推广项目《食用菌高效综合技术推广》、全国农技推广项目《高效经济作物栽培技术模式推广》等,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十三五期间,推广木耳栽培1000余万袋,创造经济效益800余万元;完成垦区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齐齐哈尔等管局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500余人次。
蔬菜专家:王明明 副研究员,任职于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从事番茄、甜瓜、芦笋等蔬菜作物的引种、栽培技术研究十余年。
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省、总局级课题15项,发表文章10余篇,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从2010年开始连续多年被邀请为全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培训教师,为农场广大职工及技术员进行蔬菜专业知识培训。
苜蓿专家:蔡敦江 主持、参加国家林业局、省、农垦总局等多级课题。鉴选出凯撒和越冬之星2个苜蓿品种;发表相关论文;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农垦总局科技进步一、三等奖等多个奖项。
任黑龙江省植物生理学会第七届理事、黑龙江省草业和苜蓿协会理事、东北林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先后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牛奶专家:刘立成 男 ,1981年10月出生,汉族 ,博士,研究员,2009年开始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
从事畜牧科研与推广工作以来,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主持国家奶牛推广项目2项,累计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3项,饲料配方软件开发权1项,撰写奶牛饲养技术专著一部。
工作后一直从事垦区规模化奶牛场饲料、饲养和生产管理方面的技术服务工作。2016年全面负责北安农垦金澳牧场和龙嘉牧场的技术工作,到2019年这两个牧场的成母牛平均单产超过11吨,年均增长均超过1吨,龙嘉牧场实现泌乳牛日单产超过40公斤。两个规模牧场的玉米青贮获得中国青贮饲料质量评鉴大赛金奖和银奖,金澳牧场被评为中国农垦乳业联盟标杆示范牧场。
牛肉专家:孙晓玉 1983年至2000年期间,在省农垦总局畜牧兽医总站实验农场奶牛场,从技术员,晋升为畜牧师,高级畜牧师,2005年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晋升为研究员。现主要从事肉牛和乳肉兼用牛的科研和推广工作。
现兼职: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哈尔滨农垦综合试验站站长,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动物遗传育种学科带头人,全国畜牧兽医学会肉牛分会理事,全国乳肉兼用牛自主培育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和常务理事。
曾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2项,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和三等奖2项,黑龙江省畜牧丰收奖一等奖3项,农垦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30余篇。制定省地方标准2项,参与编写著作3部,曾获黑龙江垦区科技先进工作者和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
生猪专家:陈国福 男,副研究员,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养猪研究室主任,黑龙江垦区第四届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
主要从事猪营养与饲养管理工作。主持完成“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及管理机制研究”和“安全高效猪用饲料添加剂配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2项,其中“安全高效猪用饲料添加剂配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农垦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在研课题2项“优质肉猪配套牧草种养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和“无抗生猪养殖技术的研究与示范”;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16篇、参编专著2本;同企业合作开发的“秧歌猪”牌黑猪肉获第十五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